我们为何总被“10W+”的谣言收割
【我们为何总被“10W+”的谣言收割】“励志!54岁阿姨考上研究生!”“愤怒!女子远嫁国外贫民窟!”这些让你瞬间情绪激动的爆款内容,很可能只是精心设计的骗局。2025年9月,一种被称为“暴力起号”的造谣手段正在中文互联网世界蔓延。“刷到这些短视频,你的情绪是否被一下子点燃?”然而,这些看似细节饱满、动辄“10W+”浏览量的内容,多数是精心编造的虚假信息。近期,一些自媒体博主通过虚假摆拍和造谣传谣来吸引关注并牟利,这种被称为“暴力起号”的手段在竞争激烈的网络环境中变得越来越普遍。
每当看到“惊人内幕”、“删除前请阅读”、“央视曝光”之类的标题,我们的手指总会不自觉停下。这些超过十万次阅读的谣言,如同精准的精神鸦片,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病毒式传播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每个人平均每月会接触到28条谣言,其中60%是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的——我们早已成为谣言工厂的一部分。
谣言制造者深谙“三秒规则”:他们必须在最初的三秒内引发读者的恐惧、愤怒或同情。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常常使用“致癌”和“致命”之类的词语,而关于社会事件的谣言则更倾向于使用“政商勾结”和“腐败成风”之类的措辞。
“暴力起号”,症结在一个“利”字。正所谓“无利不起早”,“起号”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赚钱。不论是摆拍造谣,还是网络卖课,都是为了短期牟取暴利。自媒体时代,流量便意味着金钱,有了流量,便可以接广告、带货、卖课。调查显示,头部谣言账号每月可获得高达15万元的广告收入,而这些收入是通过从选题、文案到传播的整个产业链产生的。一些健康类账号甚至形成了谣言的闭环:先是编造恐吓性言论,声称某些物质会致癌,然后又推销“排毒产品”。
2025年9月,多起“暴力起号”案例被曝光并受到处理。炮制“54岁阿姨考上研究生”、收割18.8万点赞收藏的账号被禁言。策划并演绎拍摄“抓小三砸豪车”情节的汽车租赁公司老板及同伙被贵阳警方依法拘留。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对负责“推课”“开课”“售后”等产业链的60余名涉案人员依法提起公诉。
公安部网安局公布的案例中,一网民为博取流量、吸引眼球,利用AI工具将旧闻进行翻炒,在互联网上发布“大连燃气管道泄漏引发爆炸”的虚假信息,引发大量网民关注,造成当地居民恐慌。
“暴力起号”的背后,是逐利算法。许多虚假信息既精准踩中网友情绪点,也契合算法的推荐逻辑。当算法机械判定某条内容能够带来大流量、为平台创造高收益时,便会在短时间内将其推向更多用户。腾讯安全中心数据显示,经3次以上转发的谣言信息,其推荐权重会提升47%。
这种“情绪-转发-推荐”的闭环,使谣言得以突破物理社交圈层,在陌生人网络形成病毒式传播。信息茧房效应在此过程中被不断强化,最终形成“越相信越推送,越推送越相信”的认知闭环。
信息传播学研究揭示,人类大脑处理情绪化信息的速度比理性信息快3倍。这正是朋友圈谣言屡屡得逞的生物学基础。那些“速看!马上删!”的标题,实质是对杏仁核的直接攻击。斯坦福大学传播学实验室发现,含有3个以上感叹号的信息,转发率比普通信息高出217%。共情操纵是谣言传播的驱动力。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实验室发现,涉及儿童安全、健康福祉和财产安全的内容,转发率可提升300%。
当虚假内容比真实故事更易获得关注,当情绪煽动比理性表达更能收割流量,社会的沟通成本会显著上升。人们不再能基于共同的事实基础讨论问题,而是陷入“各信各的”的认知割裂。这种割裂对公共领域的伤害是长远的:它会削弱社会共识的形成能力,甚至影响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度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预测,到2025年,AI生成的仿真谣言将占据网络谣言的68%。这意味着未来的信息战争将升级为算法对抗。
对付“暴力起号”,必须从其生存逻辑出发,彻底铲除生长土壤。让虚假信息“推不出去”,对上下游灰色产业链依法严厉打击,让相关人员无利可图甚至付出沉重代价,走歪路的人才会越来越少。破解这场信息战争需要建立多维防御体系。首先应当善用技术工具:微信辟谣助手已收录2.3万条权威辟谣信息,输入关键词即可实时验证。其次要重构信息验证流程,遵循“三源验证法则”——任何重大信息必须经三个独立可信信源交叉验证。更重要的是培养元认知能力,在情绪波动时启动“思维熔断机制”。
“暴力起号”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情绪骗局,既消耗公众善意,也挤占真诚表达。平台不能只顾流量狂欢,监管必须跑在谣言前面,我们也不应沦为虚假剧情中那个“被点燃”的工具。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数据显示,2022年共处置网络谣言信息73.5万条。面对不断升级的谣言产业链,我们需要更加警觉和理性。
在信息过载的时代,保持清醒不是天赋而是技能。当我们学会用搜索引擎验证惊叹号,用科学思维解构情感绑架,那些试图操控认知的信息病毒将失去传播的温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