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新闻网9月13日电(记者 谭畅)视障人士该如何“看”艺术展?
答案是靠听和触摸。9月13日,“召唤无形:中部非洲艺术展”口述影像无障碍导赏活动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,为香港这座中外文化交汇地,再添几分人文关怀之暖。
该活动由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、香港城市大学般哥展览馆和香港口述影像研究会共同主办,并得到香港城市大学的学术研究项目支持,旨在持续为香港视障人士提供包容性服务。
(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提供)
此次导赏团吸引了包括视障嘉宾与城大学生志愿者在内超过50名参与者。学生志愿者的加入,更进一步以实践结合教育,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、翻译和口述影像技能。
展览馆内,充满神秘气息的非洲面具被安置在玻璃展柜内,一行约25位视障人士跟随导赏员讲解,进行一场“听”的艺术赏析之旅。这场导赏,便是“口述影像”的实际应用,即通过口语描述,把“看见”的东西“说”出来。
(香港中通社记者 谭畅摄)
据悉,口述影像服务在全球已有30余年的历史,但在香港却仅发展了十多年,且很少有高校开设口述影像的相关课程。此外,口述影像服务较多集中于影视作品,在展览中提供实时口述影像服务,在香港仍比较少见。
作为视障人士参观团的一员,Merrick很高兴地对中通社记者说,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有口述影像服务的中非艺术展。他指,自己过去“参观”过不少博物馆或艺术展览,是次导赏的讲解,将资料性和娱乐性结合得非常好。
(香港中通社记者 谭畅摄)
此次担任导赏口述影像员同学周倩雅,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鄢秀教授的研究团队。“大学并非专业的策展单位,能够做到这种口述影像服务的程度并不容易。”Merrick对学生志愿者们的水平表示肯定。
据悉,在活动筹备期间,研究团队还加入了视障人士作为口述影像审稿员,从使用者的角度提供意见,力求通过口述影像导赏,为视障人士实现无障碍艺术体验。展览现场,每位视障人士身边都有一位学生志愿者陪伴,耐心协助及翻译。
同时担任项目负责人、香港口述影像研究会主席鄢秀指,香港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,今次展览就是一次很好的体现,相信口述影像语言服务能够成为帮助视障人士欣赏艺术、了解中非文化的桥梁。
(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 提供)
“这次活动是一次克服了视觉障碍的艺术之旅,更是一次为视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服务的探索。”鄢秀表示,相信只要有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口述影像发展中,就能更好地为视障人士提供服务,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,大家共同携手把香港建设成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大都会。
事实上,这并非城大首次为展览提供口述影像无障碍导赏。鄢秀告诉记者,此前圆明园兽首相关展览等,亦有提供导赏。城大翻译及语言学系近几年持续开展口述影像教学,鄢秀也在口译课堂中增设口述影像培训模块,并与团队制定了一套基于口述影像和口译共同特点的评估标准。
而对于此次中非艺术展览,香港失明人协进会领队Tommy对活动主办机构,以及鄢教授的研究团队积极推动视障认识服务表示感谢和肯定。参与导赏团的视障人士也纷纷表示,导赏团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与温暖,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,促进文化的共用与交流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