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警告外籍网民:管住嘴
【美国警告外籍网民:管住嘴】2025年9月10日,美国犹他州奥勒姆市的犹他山谷大学校园内,一场本应是思想交锋的演讲活动演变成了一场震惊全美的悲剧。美国知名保守派活动人士、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查理·柯克(Charlie Kirk)在演讲台上中弹身亡,年仅31岁。当地时间11日,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·兰多公开发表声明,针对持有或正在申请美国签证的外籍网民提出了一项明确要求:不得就近期美国保守派“网红”查理·柯克遭遇枪杀这一敏感事件,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任何被视为“不当”的言论。他警告称,一旦发现有外籍网民违反此规定,将面临签证被吊销或申请被拒绝的严重后果。据外媒详细报道,自柯克不幸遭遇枪杀以来,社交媒体上便迅速流传起大量关于此事的“不当言论”。其中,不乏有人对此事表示“拍手称快”,甚至为其进行“辩解”,认为柯克或许“罪有应得”;同时,也有一部分人对这一悲剧事件表现得“不屑一顾”,似乎对其缺乏基本的同情和尊重。克里斯托弗·兰多对这些言论表示了强烈的“厌烦”情绪,并已明确指示美国领事官员,对这类言论“采取适当行动”,以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尊重。
兰多在声明中进一步强调,美国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,但绝不欢迎那些“宣扬暴力和仇恨的外国人”踏入其国门。据后续报道,兰多的这一表态很快便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,不少网友积极回应,提供了多条与“不当言论”相关的评论截图作为证据。兰多随后也顺势邀请更多社交媒体用户向他举报类似线索,并承诺美国国务院将对这些举报进行认真调查,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。
兰多所谓的“不当言论”,不过是社交媒体上部分人对柯克遭枪杀事件表达的不同看法,有人“拍手称快”“为之作辩解”,也有人“不屑一顾”。这些言论或许在兰多眼中不合时宜、有损美国“形象”,但本质上不过是民众基于自身认知和情感对公共事件的真实反馈。在真正的民主社会,言论自由是基石,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和碰撞,通过理性的讨论和辩论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认知的提升。然而,兰多却将这些正常表达视为洪水猛兽,迫不及待地挥舞起“禁言”大棒,这无疑是对言论自由的公然践踏。
美国向来以“言论自由的捍卫者”自居,在国际上大肆宣扬其所谓的“民主价值观”,将言论自由包装成一种普世的、不可侵犯的权利。但兰多的这一举措,却将美国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。当言论符合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时,便被标榜为“自由表达”;而一旦触及美国内部的矛盾或与官方立场相悖,就会被无情打压。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,充分说明美国的言论自由不过是服务于其政治目的的工具,是维护其统治阶层利益的幌子。
更为讽刺的是,兰多在发出“禁言令”后,还邀请社交媒体用户向他举报线索,声称美国国务院将予以调查。这一行为不仅是对民众言论的进一步监控和打压,更是将美国政府推上了一个“言论警察”的荒谬位置。美国政府本应是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守护者,如今却变成了限制和审查言论的“独裁者”,这种角色的错位,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极大讽刺。
从更深层次来看,兰多的“禁言令”反映出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和焦虑。柯克作为保守派“网红”,其观点和言论必然会引起不同群体的反应。兰多对所谓“不当言论”的打压,实际上是美国统治阶层试图掩盖社会矛盾、维护现有秩序的一种手段。他们害怕不同声音的传播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,从而威胁到自身的利益和地位。但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,只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,破坏民主制度的基础。
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·兰多的“禁言令”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。它不仅违背了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,暴露了美国言论自由的虚伪本质,也反映出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和焦虑。美国若想真正维护其民主形象,就应该摒弃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,尊重和保障言论自由,让不同的声音在阳光下自由交流和碰撞。否则,所谓的“民主灯塔”终将在历史的洪流中黯然失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