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一景点石头被彩绘成巨型蛇头
【河南一景点石头被彩绘成巨型蛇头】2025年9月11日,河南登封嵩山玉皇沟附近水域的一块巨石因彩绘改造成为舆论焦点。视频画面中,原本形态酷似蛇头的天然岩石被绘上鳞片、瞳孔等细节,在碧波映衬下呈现出“浮于水面”的逼真效果,引发网友“视觉惊悚”“对蛇恐惧者不友好”等争议。9月12日,嵩山管委会工作人员回应称,这是彩绘,首次见到时也以为是特效合成,暂不清楚是谁画的,无安全隐患,游客可放心游玩。这场由自然景观改造引发的讨论,暴露出公共空间艺术表达中创意自由与公共利益的深层矛盾。玉皇沟“蛇头石”的改造并非孤例。近年来,国内多地景区通过彩绘、雕塑等艺术手段激活自然景观的案例屡见不鲜:2023年广西桂林象鼻山景区曾将山体裂缝彩绘成“金色龙鳞”,2024年浙江莫干山用3D地画将溪流石滩转化为“深海鱼群”场景。此类创作本质是文旅产业对“景观经济”的回应——在自然景观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,通过低成本、高传播度的艺术改造制造话题,吸引流量。
从艺术创作逻辑看,“蛇头石”彩绘者显然深谙视觉冲击力的营造法则。其选择蛇这一兼具神秘性与恐惧感的动物作为原型,利用岩石天然的凸起、凹陷模拟蛇头轮廓,再通过彩绘强化立体感。这种“以假乱真”的效果在社交媒体时代极具传播优势,相关视频发布后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500万次,印证了“惊悚美学”的流量密码。
然而,当私人创意进入公共空间,其伦理边界便需重新审视。玉皇沟作为开放型景区,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,游客构成涵盖各年龄段、文化背景及心理特质。对部分游客而言,“蛇头石”的逼真呈现已超越“艺术欣赏”范畴,触发生理性恐惧。有游客在社交平台描述:“带孩子游玩时,孩子被吓得大哭,整段行程被迫中断”;更有心理学专家指出,突如其来的惊悚视觉刺激可能引发游客的应激反应,尤其对儿童、老人及有特定恐惧症的人群构成潜在心理伤害。
管委会“无安全隐患”的回应虽消解了物理层面的担忧,却回避了心理安全这一核心议题。公共空间的艺术表达不应仅以“不造成实际伤害”为底线,更需兼顾不同群体的情感体验。2021年杭州西湖“断桥残雪”景观灯改造争议中,管理部门最终因“光污染影响夜游体验”而调整方案,正是对公共空间情感价值的尊重。
“蛇头石”事件折射出当前景区治理的典型矛盾:一方面,文旅融合政策鼓励“以艺术赋能景区”,各地纷纷出台补贴政策吸引艺术家驻地创作;另一方面,公共空间的艺术改造缺乏明确规范,导致“先创作、后监管”的被动局面。据嵩山管委会透露,此次彩绘作者身份尚未查明,改造行为未经报备,暴露出管理流程的漏洞。破解这一困境需构建“前置评估+动态监管”的治理体系。在创作阶段,可引入“公共艺术委员会”机制,由艺术家、社区代表、心理学专家等组成评审团,对作品的视觉冲击力、文化适配性及潜在影响进行综合评估。例如,德国柏林墙遗址管理方在接受街头艺术创作前,会要求艺术家提交作品效果图及社会影响分析报告;在运营阶段,可通过设置警示标识、限定观赏时段等方式降低负面影响,如2022年重庆洪崖洞“3D投影秀”因游客投诉光影过于刺眼,最终将演出时间调整为晚8点至9点。
从“蛇头石”的惊悚出圈到舆论场的激烈交锋,这场争议本质是公共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。当艺术创意不断突破传统边界,管理者需以更开放的姿态构建包容性规则,创作者应以更审慎的态度平衡个性表达与社会责任。唯有如此,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成为连接自然、艺术与人文的共生场域,而非流量博弈的战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