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嫂喂奶致新生儿窒息 月子中心回应
【月嫂喂奶致新生儿窒息 月子中心回应】9月12日,湖北黄石的刘先生表示 ,他的儿子在医院抢救20天生死未卜,妻子情绪濒临崩溃。刘先生神情悲痛地向记者介绍道:"我妻子今年已经38岁了,我这个年纪也40多岁了,我们好不容易才迎来这个孩子。"回忆起事发经过,他声音颤抖:"当时病房里只有月嫂和我妻子两个人,月嫂在强行用勺子给孩子喂奶时,突然就发生了呛奶窒息的意外。"目前新生儿仍在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抢救,刘先生哽咽着转述医生的话:"医生说继续抢救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。"12日上午,记者根据医院宣传牌上公示的联系方式,致电月嫂所属的"金蓝优护"家政服务公司。该公司接线人员回应称:"我们与黄石市妇幼保健院的合作已于9月1日正式终止,目前不再向该院派驻月嫂。"当被问及8月25日发生的呛奶事件时,工作人员表示:"公司法务部门已经介入处理,具体事宜由专人负责对接。"记者注意到,家属提供的收费票据背面印有《母婴护理服务协议》,其中明确约定:若服务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事件,将根据具体情况划分客户或月嫂方的责任归属,未见有公司承担何种责任的条款。同时,记者分别联系月嫂公司、黄石市妇幼保健院,均未获得有效回复。
医院的新生儿护理记录单中,详细记录了两天内孩子的生理指标。其中,孩子8月24日12:30出生时身体指标正常,之后的奶粉喂养、母乳喂养均正常;8月25日21:57分,陪护月嫂诉新生儿呛奶,查看发现其面色苍白,口唇青紫,无肌张力,立即趴卧抱住婴儿吸痰,吸出奶液约2ML,检测血氧值未测出,给予氧气吸入,呼叫二值班医生及新生儿科医生。
有网友表示:“其实很多所谓的月嫂就是花钱培训了一段时间就直接上岗了,开始不敢自己入户的就去月子中心,月子中心给的工资低,自己觉得成手了,就单干,哎,一点都不正规,包括那个月嫂证,其实花点钱就能买到!”
当下,月嫂市场呈现出一种“速成”的畸形发展态势。不少所谓的月嫂,仅仅经过短时间的花钱培训便匆忙上岗。正如网友所言,一些新手月嫂先在月子中心积累经验,待自认为“成手”后便选择单干。更有甚者,月嫂证也能通过不正当途径轻易获取,这使得月嫂队伍中充斥着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匮乏的人员。月嫂的工作并非简单的照顾婴儿吃喝拉撒,而是需要具备专业的母婴护理知识,包括正确的喂养方式、婴儿急救技能等。然而,低门槛的准入机制导致许多不具备专业素养的人进入这一行业,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凭借经验甚至错误的方法操作,就像此次事件中的月嫂强行用勺子喂奶,最终酿成大祸。这种不专业的行为不仅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全,也让整个行业陷入了信任危机。
从此次事件中不难发现,月嫂行业在责任界定方面存在严重问题。收费票据背后的《服务协议》中,对于各种伤害事件的责任方约定为客户或者月嫂,却未见公司承担责任的条款。这意味着一旦出现问题,消费者很难从公司层面获得应有的赔偿和支持。月嫂公司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和组织者,有责任对月嫂进行严格的培训、管理和监督,确保其服务质量。然而,在实际运营中,一些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,降低培训成本,放松管理标准,对月嫂的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当事故发生后,又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,让消费者独自承担损失。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月嫂行业的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。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,加强对月嫂行业的监管力度。一方面,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,制定严格的月嫂培训标准和考核制度,确保月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。同时,加强对月嫂证的发放管理,杜绝买卖证书的现象发生。另一方面,要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机制,明确月嫂公司、月嫂和消费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。对于违规操作的月嫂和失职的公司,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,提高其违法成本。此外,还应加强对月子中心等母婴护理机构的监管,规范其经营行为,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。
月嫂行业作为母婴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健康发展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。我们不能让“育儿帮手”变成“安全杀手”,必须通过加强监管、规范行业准入和责任界定等措施,为月嫂行业营造一个健康、有序的发展环境,让每一个新生儿都能得到专业、安全的照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