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方回应以色列72小时内袭击6国
【中方回应以色列72小时内袭击6国】9月12日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,就以色列在72小时内对卡塔尔、黎巴嫩、叙利亚、突尼斯、也门等六国发动军事打击一事作出强硬表态:“中方对当前中东地区局势不断升级深感担忧,坚决反对侵犯中东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行为,谴责一切伤及无辜平民的暴力行径。”这场持续三天的军事行动已造成数百人伤亡,国际社会对以色列“无差别攻击”的谴责声浪持续高涨,而中方的立场再次彰显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。根据多方信源,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始于9月8日。当日下午,以军战机对黎巴嫩贝卡谷地和赫尔穆勒地区发动空袭,造成至少5名平民死亡,袭击目标被指为黎巴嫩真主党武器库。然而,真主党方面未予回应,加剧了外界对“虚假情报”的质疑。次日凌晨,叙利亚霍姆斯地区一处空军基地和拉塔基亚省军营遭袭,叙利亚军方声明称“这是以色列对叙主权的系统性破坏”。
9月9日成为冲突升级的关键节点。以色列将战火蔓延至卡塔尔首都多哈,对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(哈马斯)谈判代表团驻地发动“精准打击”。哈马斯证实5名成员死亡,但否认领导人哈利勒·哈亚被暗杀。卡塔尔政府紧急召见以色列驻多哈代表,指责其“公然践踏国际法”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同日凌晨,一艘前往加沙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船只在突尼斯水域遭无人机袭击,虽未造成人员伤亡,但联合国难民署痛斥此举“直接切断生命线”。
10日,以色列将矛头指向也门。以军对首都萨那发动大规模空袭,胡塞武装控制的卫生部数据显示,至少35人死亡、130余人受伤,包括《也门日报》和《9月26日报》编辑部在内的多处民用设施被毁。胡塞武装领导人迈赫迪·马沙特誓言反击:“以色列人将为其罪行付出沉重代价。”
面对愈演愈烈的危机,中方连续三天通过不同渠道表达严正立场。9月10日,林剑在记者会上首次回应卡塔尔袭击事件,直言“坚决反对以色列侵犯卡塔尔领土主权”,并警告“此类行径将摧毁来之不易的和平希望”。次日,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进一步揭露:就在美国提出新停火协议两天后,以色列便对正在谈判的哈马斯代表团发动袭击,“这种毫无诚信的行为彻底暴露其破坏和平的真面目”。
12日的记者会上,林剑的表态更为全面系统。他指出,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呈现三大危险趋势:一是攻击范围从传统冲突区向周边国家扩散,二是将民用设施和国际人道机构列为打击目标,三是在停火谈判期间持续升级暴力。这些行为不仅违反《联合国宪章》和国际人道法,更与安理会第2735号决议要求的“立即停火”背道而驰。
“暴力换不来安全,武力打不出和平。”林剑的这句话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。数据显示,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,以色列已对7个国家发动攻击,造成超过4.2万人死亡,其中70%为妇女儿童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:“中东正站在全面战争的悬崖边上。”
中方在谴责以色列的同时,直指问题根源——个别域外国家长期偏袒以色列的政策。傅聪在安理会会议上明确表示:“某些国家持续向以色列提供先进武器和外交庇护,这种失衡立场是冲突延宕的关键因素。”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,2020年至2024年,美国对以军售增长340%,包括F-35战斗机、精确制导炸弹等进攻性武器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国际社会的谴责正沦为“纸面文章”。尽管英国、法国等欧洲国家对以色列提出批评,但英国卫生大臣韦斯·斯特里廷不得不承认:“以色列的强硬路线正使其沦为国际弃儿。”然而,这种道德压力并未转化为实质性制约。9月10日,美国财政部反而以“支持胡塞武装”为由,对三家中国企业和一家阿联酋企业实施制裁,中方随即回应“坚决反对长臂管辖”,凸显大国博弈对中东和平的复杂影响。
在危机升级之际,中方提出的“两国方案”和“人道主义走廊”倡议愈发凸显现实价值。9月11日,阿拉伯国家联盟紧急外长会通过决议,重申“必须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、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”。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表示:“中方的公正立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。”
与此同时,中国持续向加沙地带提供人道援助。自冲突爆发以来,中方已通过埃及向加沙运送127批次物资,包括粮食、药品和临时住所。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评价:“中国的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,真正体现了生命至上的理念。”
当以色列的炸弹在六国上空爆炸时,世界再次目睹了强权政治的残酷逻辑。但历史早已证明,军事优势无法掩盖道义赤字,暴力循环只会孕育更深仇恨。中方连续三天的严正发声,不仅是对国际法治的捍卫,更是对人类良知的呼唤。正如林剑所言:“实现和平需要的是政治勇气而非军事冒险,是对话诚意而非霸权逻辑。”在21世纪的今天,任何国家都不能以“自卫”为名践踏他国主权,更不能将平民生命作为谈判筹码。中东的未来,终将属于那些选择握手而非握拳的人们。